☘️今年办了两次蒙特梭利教育介绍给家长,目的是为了让家长们更了解我们的教学法,以便在家中遇到一些问题时,可以支缓他们的孩子。
☘️☘️这次在开场白,我忽然间福至心灵的对家长们说。蒙特梭利教育的介绍,只是让家长们可以了解这教学法是怎么运作的?怎么应用教具,以充当老师们的助手,帮助孩子更了解具体的概念……,但是撇开所有的教具,既使家长们可以完全不懂如何操作教具,也可以真心地陪伴孩子,走过每一个当下,并享受过程。如何爱孩子,从做好基本的陪伴开始!
🤝🙌因为做好“陪伴”,有助于我们帮助孩子,增进人际交流里的互动相处。但实际上要做好“陪伴”,得先要把“倾听”做好。👂
❓什么是《倾听》
❓ 我们常常很难做好“听”这个工作,是因为没有真正地、一心一意用耳朵和眼睛去听。我们在听的过程中,往往因为我们的各种角色与身份,限制了我们“听”的能力,我们只“听”我们想要的部分…
❌而没有听懂孩子的内在需要。
☘️☘️☘️☘️☘️☘️☘️☘️☘️☘️☘️☘️☘️
❤️转发好朋友彭老师转来的一篇文章。❤️
❤️🌷️[蒙特梭利教育不只是理論方法和技巧,而是教我們向孩子學習如何去愛]❤️🌷
🌹現在很多家長學習了許多育兒理念和方法,但是用在孩子身上常常不理想。其實我們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比採用所謂的「正確」技巧來得更為重要。今天,我們就要來分享什麼是真正的育兒方法~~
🌷不知道大家是否會發現,有一些父母,他們沒有學習過什麼育兒知識,也不知道那麼多方法和技巧,但是他們對孩子所表現出來的那份愛,是那麼自然,那麼不著痕跡。
☘️我曾經看過一篇教師記錄,這個記錄裡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
做記錄的這位老師在一所貧困山區的小學任教,帶那裡的孩子一起做手工、繪畫、遊戲等等。 這位老師的課是每天下午放學之後半小時開始,來上課的是四五年級的學生,自願報名參加。
在一段時間之後,這位老師發現,有一個名叫小石的男孩,每次上課都會遲到十分鐘。 老師覺得很奇怪,這個課程是自願參加的,如果不喜歡,可以不來。可是為什麼這個孩子報了名卻每次都要遲到呢? 帶著這個疑問,老師在每次上課之前,站在走廊上觀察小石的活動,他想看看,放學之後小石在幹什麼? 他發現,放學後小石在一年級的教室外面走來走去,一會兒在牆上蹭蹭,一會兒在窗戶上摳摳,顯得有些焦急。 大概二十分鐘之後,從教室裡走出來一個小女孩。小石一把拉起這個小女孩就往學校外面跑,二十分鐘之後,他會回來。 也就是說,當小石和小女孩離開學校的時候,離手工藝課開始只剩十分鐘了,而小石會離開二十分鐘,所以他每次都要遲到十分鐘。
老師發現了這個現象,但他並沒有去直接問孩子,而是去向其他老師瞭解情況。他瞭解到,這個小女孩是小石的妹妹,每天放學後,小石要先把妹妹送回家,才能趕回來上手工藝課。而從學校到小石家往返需要二十分鐘。 可是老師還是有疑惑,放學之後有半個小時的時間,為什麼不能一放學就把妹妹送回家呢? 透過進一步走訪,老師瞭解到,小石家沒有電,而他居住的地方採光不好,妹妹回家後寫作業不方便,所以小石要先等妹妹在學校把作業完成,才能送她回家。
瞭解了這些情況之後,這位老師在下一次的課堂上,對小石表達了自己的肯定和欣賞。 他說:「我知道你每次都要先把妹妹送回家,才能來上課,所以才會遲到。但即便如此,你還是會堅持來上課,我每次看到你來,都會覺得很開心。」 小石聽了以後,低著頭,臉漲得通紅,小聲說:「老師,明天我還是會遲到的。」 老師說:「沒關係,我會先復習上節課的內容,等你來了之後,我們再分組做練習。」 但是第二天,小石沒有遲到。後面連續好多天,他都沒有遲到。老師覺得很吃驚,於是就去問他:「我發現你最近一直都沒有遲到,我很好奇,你是怎麼做到的呢?」
小石聽了之後很開心,他把臉揚得高高的,笑著說:「我告訴媽媽,我很喜歡這門課,我再也不想遲到了。於是媽媽把我和妹妹叫過來,我們一起想了一個辦法。放學之後,我會先把妹妹送到離學校最近的同學家做作業,等我下課後,再去接她回家。」
🌷當我在復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了小石臉上燦爛的笑容。🌷
⭐️很多時候,當孩子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期待和標準時,我們就會認為孩子有錯,急著要糾正,希望他能盡快改變,變成符合我們要求的好孩子。
⭐️而我們先入為主的判斷,會迷惑大腦,遮蔽雙眼,看不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是關注孩子的行為問題,還是關注行為背後的原因,會決定我們採用不同的思路和做法。
⭐️當孩子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期待時,我們也許可以問問自己:「這個孩子遇到了什麼困難?我應該如何幫助他?」而不是考慮:「我要怎樣做才能讓他表現好?」
⭐️但這個故事真正打動我的,並不是他們最後用了一個完美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滿足了各方的需求。而是這裡面所有的人,他們並沒有學習過什麼高深的育兒方法和技巧,然而他們身上所散發出來的濃濃的愛,深深地觸動了我:
⭐️⭐️ *當老師發現一個孩子每次上課都遲到的時候,他並沒有像我們認為的那樣,去批評、懲罰或要求孩子,而是深信孩子的行為背後一定有不為人知的原因,他願意帶著好奇去探究這個原因,並給予幫助。這是一個老師對於自己學生的愛與職守。
⭐️⭐️ *而小石,他在走廊上焦急地等待妹妹,卻從不催促,更不推托,這是一個哥哥對妹妹的愛與責任。
⭐️⭐️ *同樣,當小石對媽媽說他再也不想遲到的時候,媽媽並沒有指責他不懂事、不知道體恤家庭,而是把兒子和女兒叫到身邊,共同來想解決的辦法。這是一個媽媽在艱難的生活環境𥚃依然給足兩個孩子充分的愛與關懷。
⭐️⭐️ *而最小的妹妹,她寧願去不認識的同學家裡做作業,也希望哥哥上課能夠不再遲到,這是一個妹妹對哥哥的愛與支持。
❤️❤️❤️這才是真正打動我的地方:所有的一切,都是出於愛。
⭐️⭐️我們為什麼想要學習育兒的理念,我們為什麼想要改變溝通的方式,都是因為我們想要表達愛,我們想要成為愛。
❤️因為愛,就是一切的基礎。
❤️ 🙏然而現在的父母們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圏,到處學習各種方法和技巧,只要看到孩子進入圈套了,就開始按圖索驥,見招拆招。
❌可是孩子壓根就不會按照書上寫的那樣出招,這時候父母們就傻眼了,心想這熊孩子怎麼不按牌理出牌啊,於是就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了。
❓經常如此,挫敗感就會越來越強,總是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傾聽失敗;是不是又給錯了訊息;孩子說了這一句,我下一句要怎麼接?
😅很多媽媽們熱衷於學習各種育兒知識,但越學習就越焦慮:「唉呀,這裡我又做錯了啊,那個關鍵期我又沒抓住了。」其實這樣是錯把方法當成了目的。
💪我們學習各種方法和理論,是為了獲得和孩子之間良好的親子關係,而不是為了把所有的技巧都使用正確。
❌如果你要成為一個正確的媽媽,你會想方設法消滅掉所有的錯誤,而這些「錯誤」,就會被投射到孩子身上。於是你就會想要去糾正,想要去改變。
💪而一旦你只為追求正確,那就只能看見方法和技巧,看不見真正的孩子。技巧總有用完的一天,到最後你會無奈地發現,你的育兒方法越「正確」,你的親子關係越糟糕。
❤️孩子所感受的,是父母的內在狀態。孩子不需要一個完美的父母,他需要的是真實。當我們去協助孩子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應該放在孩子身上,去傾聽他的感受,去看看他遇到了什麼困難。
⭐️可是現在,我們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總是會擔心,我這樣做,符不符合無條件養育啊?夠不夠格當個好媽媽?我接下來的話要怎麼說啊?
😅這些擔心,都反映了我們內心的恐懼。而當恐懼和擔心佔滿了我們的內心時,我們就看不見眼前的孩子了,我們只是為了把技巧用對,只是為了維持自己好媽媽的形象。然而在對孩子的養育中,與孩子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係,比採用所謂的「正確」技巧來得更為重要。
❤️當我們傾聽孩子的時候,就全心全意與孩子感同身受,而不是心猿意馬地想:「我要怎麼說,孩子才能不哭?」當我們發我們訊息的時候,就一心一意與自己在一起,而不必擔心:「我表達之後,孩子不同意怎麼辦?」
❤️不用擔心後面會怎樣,只要在那個當下,做你能做到的最好選擇,盡最大能力內外一致地去真誠表達,不指責,不評判。每一個人的需求都值得被尊重、被滿足,但不一定所有的需求都能同時得到滿足。
❤️當你無法滿足的時候,無論是調整接受,還是表達拒絕,你的出發點,你的態度,你的心,始終是最關鍵的。
❤️成為父母後,我們急切地發現自己需要學習和成長,但我們不是去學習所有的理論方法和技巧,而是學習如何去愛。所有的育兒理念和方法,都是來幫助我們思考的,而不是捆綁束縛我們的。技巧和方法,帶不來愛。
❤️❤️❤️只有心中有愛,才能透過恰當的方法表現出來。所有我們學習的理論和方法,都是為了幫助我們找回自己內心深處的愛。
❤️❤️很多時候,我們總想著要掌握多少知識,運用多少技巧,學習各種理論來武裝自己的頭腦。但其實養孩子,用心遠遠勝於用腦。
❤️❤️溝通,是心靈與心靈的擁抱,不需要那麼多「理論」和「知識」,只需要完全地敞開和接納。就是生活中這樣一點一滴的細節,滋養著我們,用心去感受,讓我們內在豐盈,獲得那一份寧靜和快樂吧!
❤️❤️溝通,是心靈與心靈的擁抱,不需要那麼多「理論」和「知識」,只需要完全地敞開和接納。就是生活中這樣一點一滴的細節,滋養著我們,用心去感受,讓我們內在豐盈,獲得那一份寧靜和快樂吧!
Recent Comments